(一) 亚健康的概念
亚健康也称第三状态,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。现代医学根据人的健康情况,把健康人成为“第一种人”,把患病者称为“第二种人”,把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称为“第三种人”,又称第三状态。第三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,却呈现出活力降低、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,是一种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,会造成精神紧张综合征、疲劳综合征、疼痛综合征等。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有疲乏无力、焦虑不安、易激怒、情绪不稳定、适应能力差、失眠、胃口不佳、懒散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理解判断能力差、社交障碍等。
(二)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
1. 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
(1) 头痛:亚健康的神经系统表现中,头痛为最常见、最令人烦恼的症状。头痛的种类较多,以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最为多见。
(2) 眩晕:突然感到周围物体旋转,同时感觉坐立不稳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出汗等,但始终无意识丧失。
(3) 晕厥:晕厥是一种极短暂的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状态,可出现头晕、眼花、胸闷及饥饿等,多由暂时性脑缺血或缺氧引起,一般在长时间站立、过度劳累或因肌肉运动与大脑争夺能源物质时或炎热环境下发生。
(4) 耳鸣:耳朵感受到蝉鸣、哨声、铃声,或感受到风声、雨声。若自己感受则为主观性耳鸣;若检查者与患者均可听到耳鸣则为他觉性和客观性耳鸣。轻者表现为单耳、间歇发生,多在安静时出现,重者持续感到耳内吵闹不宁。
(5) 麻木:有的麻木症状是疾病的早期信号,多数是亚健康状态的感觉。麻木的部位大多不固定,呈游走性,时轻时重,变化多样,特别是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。同时,病人常会伴有焦虑、烦躁、失眠、多梦、记忆力减退,心慌气短和周身乏力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。
2.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
(1) 肠易激现象:腹胀或伴有腹泻及便秘,晨起便意紧迫。临床起病隐匿,症状反复发作,但查不到器质性病变。该病较为顽固,易复发,常常影响生活质量。肠易激主要与心理因素、胃肠动力异常、内脏痛觉过敏和胃肠道激素变化、免疫功能变化等有关。
(2) 吸收不良:胃肠道具有营养吸收功能,吸收不良可因吸收功能下降或排泄过快引起,经常有腹泻和脂肪泻,也可因长期服药所致。
(3) 十二指肠淤滞症间歇期:易被忽视,仅表现为体质衰弱、消瘦、贫血,似为健康,实为发作间歇的休止期。发作时表现为呕吐、腹痛。
(4) 菌群失调:正常人的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数量的正常菌群,如大肠杆菌、乳酸杆菌等,起着合成维生素、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,并能产生一定的防御功能。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轻微的菌群失调,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,这样虽然不会产生重大病理变化,但可能影响营养代谢和破坏自身的保护机制。
3. 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
(1)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:多为胸闷、憋气、气短,且没有明显疼痛症状。它与基因、体质、疼痛耐受性、糖原供给能量、身心、社会环境因素有关,如运动、寒冷、兴奋、焦虑等影响交感神经、迷走神经及肾上腺素神经,常有情绪变化表现,有闷痛,并伴有窒息感甚至濒死的危险。
(2) 二尖瓣脱垂:二尖瓣是分隔左心房与左心室的一对瓣膜。如果在每次心搏后瓣膜不能很好的关闭,少量的血液就会回流入左心房并产生杂音。大多数病人感到疲劳,而有时疲劳是二尖瓣脱垂的惟一症状。
(三) 亚健康状态的调控
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调控不当
健康状态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→ 亚健康状态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→ 疾病状态
←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合理调控
下列做法可改善机体的亚健康状态:
1.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,戒烟、戒酒,减少或避免来自外界的恶性刺激。
2. 保持体内生物钟的稳定,做到劳逸结合,养成科学的作息规律,防止重新加重身心负担。
3. 适度增加运动的强度,延长运动时间,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,还能产生愉悦感。
4. 加强营养,定时进餐,尤其要重视早餐,注意提高早餐质量。
5. 开展户外活动,如春踏青、夏赏花、秋登山、冬赏雪等,经受大自然的洗礼,增强体质,陶冶情操。
6. 通过自我心理调适,逐渐提高对外来刺激的承受能力,增强心理抵抗力,以心理健康带动躯体健康。
7. 广泛社交,尽量将自己置于“朋友快乐世界”中,成为他们的一员。经验表明,有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就是被朋友之手拉回到健康者行列中的。
8. 症状重不能自拔时,请医生帮助,必要时进行一些对症治疗。